广东人为什么这么“甜”?(7)

时间:2021-05-03 15:00       来源: CCTV5直播

南糖、酥饺、甘草水果、糕烧番薯等,

在美食的孤岛上,保留着复古的传统甜味。

这也难怪美食家蔡澜说,“食在广州,味在潮汕。”

鸭母捻。图源:图虫创意

与潮汕人相比,

客家人可谓无酿不生活,万物皆可酿,

尤其喜欢取之山野,就地取材。

但是,客家人并非只有客家酿菜这一绝活,

做起甜品来,他们也毫不逊色。

鸭松羹,一种客家传统甜品,

在家庭聚会中少不了它的身影。

鸭松羹里没有鸭肉,

原料为淀粉、红糖、猪油、生姜及陈皮碎末等。

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学会用类似原料做成“甜羹”。

“吃货”诗人陆游也是个甜羹高手,曾有诗云:

“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鸭松羹口感类似果冻,松软糯香,

因加入了生姜,又微辣香甜,

让人吃了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传,这是古时候一名孝子,

根据老父亲钟爱的口味制作出来的一道小吃。

一直以来,它都被认为是孝敬老人的名点。

鸭松羹也同样有着养生使命——排毒养颜、驱邪祛暑。

纯糯米做成的客家汤圆,也颇有特色。

客家汤圆一般是将糯米丸子放入由红糖和生姜熬成的汤底中制成。

精髓就在这锅糖浆,最好用梅州五华的“秦糖”,

煮时在糖浆里面放些姜,汤圆装碗后再加一点点糖。

如此煮出的汤圆,又香又韧,颜色越金黄越好,

加上几片姜的搭配,还有健脾温胃、发散风寒的药性。

广东梅州客家土楼花萼楼。图源:图虫创意

在客家地区,有一类食物被统称为“粄”,

而在客家人纳凉消暑的童年记忆中,

有一种“仙人粄”,代表着最接地气的甜味。

仙人粄是由仙人草熬成的汁液与淀粉、

大米粉混合凝成黑色胶冻状的粄,

加入糖胶或白砂糖后,成为一道甘香爽滑、清凉降火的甜品。

老一辈的人说,吃了它,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

这种甜品为潮汕与客家共有,潮汕人管它叫草粿。

潮汕地区沿街叫卖的草粿摊上,有时还有豆花等甜品,

价钱便宜,经久不衰。

丝丝甜蜜流淌在盛夏光年,这便是隽永的风味。

味酵粄。图源:图虫创意

广东甜品,种类繁多,

三言两语实在是说不完。

它们的制作,处处体现着广东人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

以及脍不厌细的手艺追求。

如今,甜品常常是现代人治愈自己的一剂良药。

不管眼前面对何种境况,生活中带点“甜”,

总让人觉得生活还没有这么糟糕。

也许,这也是务实进取朝前看的广东人如此热爱甜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