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为什么这么“甜”?(3)

时间:2021-05-03 15:00       来源: CCTV5直播

长久生活在此容易上火,湿邪过盛,

传统的药补对广东人民而言过于燥热,而食补则温和得多。

广东人在饮食方面,

擅长将地域气候特征和食物配伍原则相结合,

随后合理搭配各类食材做出菜品,

从而达到调理身体机能和滋补养生的目的,

广东的煲汤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延伸一下,糖水也是如此发展而来。

广州老城区一角。图源:图虫创意

“协调”,是广东糖水一个重要关键词。

用料要协调。广东糖水用料丰富,常见为各种混搭,

但食材的排列组合并非随心所欲。

对于食材的形态、色泽、特性和饮食效果等,

搭配起来处处要协调,

要达到相辅相成之效,避免相斥相克。

如洁净透明的雪耳糖水配上冰糖或白糖,

总比配上红糖要协调。

相反,若用冰糖去熬制番薯糖水,

也不及用红糖熬制显得浓稠温暖。

糖水用料没有最好一说,广东人看重的是其适配性。

火候要协调。因为原料性能各有差异,

因此,要得到最好的口感和效果,

必须控制好受热的强度和时间。

煲、煮、滚、炖,各有所长,灵活选用。

雪耳、莲子、糖水。图源:图虫创意

作为广东甜品的代表,广州糖水铺何时兴起?

民国初年,各式糖水铺在广州街头逐渐兴起,

关于这一现象,有两种说法。

一是认为与当时吸食鸦片人数增多有关。

因吸食鸦片后口干舌燥,

喝一碗糖水可以滋心润肺,利于排毒。

二是以前的汽车用烧木炭的方式供能,

司机吸入碳灰过多会有碍于健康,

因此司机们煲糖水用来驱散体内毒气,由此传开。

现代糖水兴起的原因已难以考证,

但广东人更愿意相信:

糖水诞生的初衷,离不开“排毒”。

龟苓膏。图源:图虫创意

在这一时期,甜品用料还不那么丰富,

最大的功夫在于食材的性质和功效是否搭配得当,

烹饪手法是否讲究。

街上的糖水店各有各的看家甜品,

主要为绿豆沙、芝麻糊、龟苓膏、炖奶和番薯糖水,

一般一个店面擅长一种甜品。

十年过后,约莫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期间,

广州糖水进入了黄金时代,

糖水店愈发兴旺,不仅品种变多,

且成品日渐高档,奶制品尤为出色,

如双皮奶、姜撞奶、凤凰奶糊等。

店与店的竞争,门户相对,各有千秋。

杨枝甘露。图源:图虫创意

改革开放后,广式甜品除了保留传统的样式,

更是广泛吸收其他地区的甜品和水果做法,

研制出了更多可口、精致的甜品,

这也体现了广府人开放包容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