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6)

时间:2021-05-22 06:00       来源: CCTV5直播

到了宋朝,第三次移民高潮便给太湖地区输入了500万移民,无论是劳动力还是生产能力,都保证了这里成为天下粮仓的可能,便有了“苏杭熟、天下足”以及“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多说一句,大家看到这里基本也看出来了,其实很难界定”南方人“和”北方人“,反正很多都是从北方过去的,那地方的人特别少,历代一波又一波移民才把南方给填起来。

到了明代,这一地区的税粮数额,占去当时全国总额的五分之一。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地区正式成为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

此时,大家每年产的粮食除了自己吃之外,还要富余不少,那怎么办呢?当然是卖给没有粮食的人换牛换马换喜儿。

有了农产品这个货物,再加上这个地方无论是水运、海运还是陆运都非常的给力,农业商品化自然而然地就繁荣起来。

但是时间一长,大家就又不满足了,其中一些爱折腾的人就敏锐地感觉到,这个种粮食挣得利润太薄了,得搞一些附加值高的玩意,没错,这就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听起来高大上,只出现在新闻里,事实上非常的朴实无华,就是兄弟们想过得好一点。

环太湖地区的居民开始大量的种植桑、棉、茶、烟等经济作物,特别是桑棉,这个东西不像水稻那么容易,搞成产业化的门槛很高,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也不是几个人能搞定的,需要非常多的人,是不是听着有点像现在的搞基建。

搞这些产业,第一解决了资本的去处,有钱人去搞实体经济总比欺男霸女开赌场设妓院更能带来社会稳定;第二是解决了过剩劳动力的问题,也就是就业问题;第三是经济作物的产业化带来了更为丰厚的利润。

光绪年间,嘉兴的确的桑树多到数不清,环太湖地区的部分县区内,棉花地能占到全部耕地的九成。

经济作物的蓬勃发展再次带来了产业升级,那就是往下再加工一步,我出的粮食卖到外地挣两块钱,外地人酿成酒卖出去五块钱,那我为啥不自己在本地酿酒呢?

而对于更为普通的劳动者王二狗,有一天发现自己只需要织布就能养活自己,那就不再下地亲自耕种了,手工业者与农业生产出现了剥离,自身成为了商品交易的一环,最终导致了地域性的行业分工出现。

商品的交易是需要场所的,这个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固定下来,这就是市镇,世界上本没有市镇,交易的人多了,就有了市镇。市镇又进一步催生商业活动,周围各地的商人们都去某个地方做买卖,时间长了,那地方的人就会显得比别的地方更会做买卖。

这种“虹吸效应”非常强大,比如清朝时期,大量的晋商也举家南下去了苏杭那一带做买卖,于是也就成了“南方人”,所以说,现在的南方人成分非常复杂,比如广东客家人,就是北方到南方的移民。更直观的,海南作为“东北四省”之一,过几十年,就很难说海南东北人到底算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