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中国汽车(4)

时间:2021-05-01 15:00       来源: CCTV5直播

在电力机车出现之前,中国的火车一概使用的动力来源是煤炭。受此启发,汤仲明买来大量价格更为低廉的木炭,开始试着研发一种不需要依赖汽油的汽车。

经过反复试验,汤仲明的代燃车终于初步实验成功。但与正常使用汽油的汽车相比,汤仲明的木炭代燃车在动力上始终跟不上,而且代燃车的“发动机”——炭炉上还有很多未能充分燃烧的木炭。汤仲明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次,在试验中,由于司机的意外出错,导致试验车辆的炭炉爆裂,问题才得以迎刃而解。

原来,在炭炉燃烧过程中,由于空间相对密闭,导致空气不流通,木炭无法获得助燃,因而产生的动能不足以保障汽车的正常动力运行。

知悉这一原理后,汤仲明将原来设计的单体炭炉改成双体式,增大炉内空间,方便空气流通,加速燃烧木炭。最终,由汤仲明发明的这种木炭代燃车,在1931年的夏天,也迎来了面世的机会。

▲汤仲明发明的木炭车。

与民生牌汽车相比,汤仲明的木炭代燃车虽动力上不如前者,但燃烧一斤木炭就能走一公里,加一次足量的木炭,能连续行驶4小时,最高时速达25英里(约等于40km),仍让其有不俗的表现。要知道,照当时的物价,100斤木炭价格比半升汽油还便宜。

汤仲明的发明,无疑让这个饱受战乱和侵略的国家,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为了加快推广木炭代燃车,也为了彻底丢掉中国贫油、无法造汽车的“帽子”,汤仲明将木炭车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向社会公布。之后,木炭代燃车逐渐为全国各地百姓、机关等使用。

在抗战期间,大后方通往前线的滇缅公路上,木炭代燃车一直承担着运输大军的主力,在前后长达14年的时间里,为前线抗战队伍送去了一批批军需物资,有力地支持着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

04

除了汤仲明,上海的张登义、太原的支秉渊等人都曾在汽车动力上作过突出的贡献。但20世纪上半叶持续的战乱,终究还是让中国的汽车工业踟蹰不前。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社会上的汽车保有品牌全都源于外国。就连开国大典上出现的,也都是之前从战场上缴获的美国吉普,似乎中国从未有过关于汽车的文明。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远赴苏联,与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展开洽谈,并最终于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由苏联专家为中国援建一个可年产3万辆中型卡车的汽车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