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吃“辣”,鲜过云贵川!(4)

时间:2021-04-12 15:01       来源: CCTV5直播

▲ 雪菜和辣肉,犹如绿叶衬红花。摄影/精彩是哥的追求,图/汇图网

一碗辣肉面摆在那儿,远观鲜亮浓郁,近若红波清浪,咸甜交织,带点微辣的油肉底下,是滚烫的白面江湖。它能带走赶路人的疲累与烦忧,也能带回儿时的温暖与乡味。

“上海辣”,藏着包罗万象的“魔都”精神

从一隅渔乡到无数人心中包罗万象的“魔都”,“上海辣”在这里生长,它的生命也因此变得鲜活而多姿。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上海的古早辣味,乡土无疑是最合适的。早在清末民初,第一代本帮菜传承人的菜谱里就有“辣酱”的位置。那时候的浦东三林塘是本帮菜的发源区之一,当地的“铲刀帮”是一群靠手艺谋生的乡厨。

▲ 辣酱可单炒下饭,也可做面的浇头。上图/ms517,图/汇图网;下图/qglniu,图/汇图网

在大灶火中练就的“辣酱”,加了切丁的豆腐干、鸡肉、花生后,更像是一种粗糙的辣糊,土生土长在市郊农家间。

而在同期略早的城市中心,随着上海开埠,各地菜馆纷纷云集,上海十六铺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码头,见证了苏杭扬三地徽商涌入沪上的猛势,也由此带来了本帮菜的最强辅助——重油重色的徽菜。

徽菜不仅大量入驻上海,有的甚至加盟本帮馆子,这与浓郁风格的辣酱在当地的发展似有不谋而合。

▲ 辣酱油是上海炸猪排的灵魂。图/网络

辣酱油也是在那时从西方传入,当年的食肆里它几乎与番茄沙司齐名。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市场的广泛需求,本地老板走上了辣酱油的自产自销之路,其中就包括如今大名鼎鼎的梅林。

▲ 辣油虽然不是上海豆腐花的标配,但对于喜欢的人,却是锦上添花。摄影/19921105,图/汇图网

多批乡厨入城之后,炒辣酱开始常驻上海市井,并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发展成了家喻户晓的八宝辣酱。取一勺往面条上一浇,便是一碗鲜香可口的辣酱面。一些店铺里也常备着一只大辣油缸,过去的重油炒面、豆腐花等都少不了它。

到了改革开放,本地辣椒已趋于普遍。上世纪末,作家汪曾祺来沪演出,惊奇地发现上海街头竟然有各种专卖辣椒、辣菜的铺子。

▲ 炒辣酱逐渐家常化,可以与众多菜蔬搭配。图/网络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辣椒更凭借独特的味道走进了本地人的心里。《东岸纪事》里曾这样描绘老上海人的饮食:“把一块猪肉特别油腻的地方披下来,熬成油渣,与茭白、豆腐干炒出的辣酱,与泡饭是绝配。”

弄堂口的小吃摊子,直接上演水磨辣椒,带红籽的辣火酱与甜面酱一起,“伺候”着外刚内柔的爆汁臭豆腐。烧砂锅时也会撒一层血红的辣椒,汤沸时,鲜味止不住地往外散,老煞根了(过瘾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