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吃“辣”,鲜过云贵川!(2)

时间:2021-04-12 15:01       来源: CCTV5直播

▲ 鲜辣粉配小馄饨,加多少都不辣,鲜过头倒是有可能。摄影/微微,图/汇图网

若是遇上夏天,便是冷馄饨的时节。在碗心浇上花生酱和香醋,最后淋几丝辣油,顿时鲜爽与咸香交杂,让人吃得酣畅淋漓。

就连本地四大名汤也逃不过鲜辣粉的“真香”。过去城隍庙的大殿前,罩一个简易棚的小吃摊随处可见,总有几家卖双档(面筋百叶汤)的,桌上摆一只装鲜辣粉的瓶子,天冷时总要多撒些,喝完整个身子都是暖洋洋的。

▲ 旧时铺子里的面筋百叶汤,鲜辣粉是点睛之笔。图/魔都食鉴局

相较于鲜辣粉的小有名气,上海人对辣酱油的运用则更加自如,其中最著名的CP当属它与炸猪排。

这对元老级别的搭档大概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上海开埠时。那个时候的炸猪排还有个十分洋气的名字:“维也纳猪排”,辣酱油则被称呼为“伍斯特郡酱”。

在上海,无论一块猪肉历经了多少种调料的腌制,但凡入了油锅,穿上金黄色的“戎装”,就一定是甜辣味的,捎带些柔和的酸感。这也是属于辣酱油的味道。

▲ 炸猪排年糕+辣酱油=完美CP。摄影/melomeloGao,图/图虫·创意

辣酱油虽然不是酱油,却和它一样,在上海基本可以达到每户一瓶的出镜率,一来是由于使用的普遍性和本土人的情之所系,二来辣酱油在大多数场合扮演着锦上添花的角色。

从馒头、饺子、面条到生猛海鲜,荤食炖菜,辣酱油因其丰富的口感而无孔不入,用上海话说,便是“鲜得眉毛又落特了”。

谁是“上海辣”的终极C位?

上海人虽然没有一个能吃辣的中国胃,辣椒却出现在沪上人的各种生活细节中。

譬如,在民间失传的辣火酱(鲜辣椒磨浆加盐糖),摇身一变成了方言里的暗喻。“侬再勿识相,拨侬点辣火酱吃吃”,讲的便是老底子的家训:“做人须得识相(有分寸)。”

▲ 带籽的辣火酱刷在臭豆腐上,是上海弄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摄影/Heiiosir,图/汇图网

再者,从臭豆腐摊边的红罐子,浇头界的半壁江山辣肉丁(糜),到寓意吉祥的八宝辣酱,辣椒的各类衍生菜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弄堂”。那究竟谁才是“上海辣”的C位担当呢?

八宝辣酱丨上海人的乡愁

上海美食江湖里,年少成名的没几个,但八宝辣酱一定能占一席。在《舌尖上的中国2》上海篇中,有不少镜头来自本帮菜鼻祖地——浦东三林塘。八宝辣酱曾经就是那里的一员大将。

那时的本帮馆子被称为“饭摊帮”,每逢饭点,马路边边和弄堂口前的八仙桌、长板凳上坐满了人,菜蔬也不像今日这般精致小巧,多为大锅炒大盆装。十九世纪出版的《老上海》曾写道:“沪地饭店,则皆中下级社会果腹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