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战斗到最后一刻:海子与他的朋友们(3)

时间:2021-04-04 21:01       来源: CCTV5直播

那一届北大中文系在当时有三位风云人物,其中很有政治前途的赵世仁被称为“大脑”,对吃喝玩乐颇有讲究的何拓宇自嘲为“胃”,而提到骆一禾,大家都爱称他为“良心”。

骆一禾在校时是五四文学社理论组组长,常年穿着一件蓝色卡其布的褂子,每天在学校里行色匆匆,“从一个文学青年那儿去往另外一个文学青年那儿”。

< 骆一禾 >

1983年,海子把自己写的18首诗歌,油印成了60多页的小册子,取名《小站》。诗集的“后记”里,他引用惠特曼的句子:陌生人,假使你偶然走过我身边并愿意和我说话,你为什么不和我说话呢?我又为什么不和你说话呢?

他在法律系是年纪最小的学生,大家总爱和他开玩笑,外出拍照时还会有同学逗他:来,咱爷俩拍一个照!这让本来就内向的他更加害羞落寞。

幸好,他等来了骆一禾。

和他们走得比较近的,还有西川。海子第一次见到西川时,提到了黑格尔,这让西川立刻对他刮目相看。

他们三人一度被称为“北大三剑客”。

1983年夏天,海子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校刊。

刚工作的海子组织同事和学生成立了”星尘”诗社。他当时一个月工资90元,第一个月领到工资时,马上给父母汇去了60元。

虽然工资不高,但他有时还会自费带着诗社到户外“采风”。一次诗社去潭柘寺游玩,因为校园诗人的身份,许多女学生都成了他的崇拜者,当天至少有四位女孩争着要和他单独合影。

还有个女孩一开始不好意思说,照相途中却偷偷入镜,结果双人照变成了三人照。

但比那个女孩还要不好意思的是海子。他推脱不了,照一次,脸红一次。

政法大学提供的宿舍在昌平,紧靠军都山。海子在那儿有一帮喜欢读书的朋友,晚上经常聊到两三点。

聊完天,他再回家写作,直到三四点。没课时,他一般中午才起,然后出门买菜。平日里同事找他,他常会突然说:来诗了!然后飞奔着找笔记录下来。

西川毕业后在新华社《环球》杂志工作,交际比海子要广,似乎全国都有他的朋友。每天不是上海的杂志来信让他邮寄诗歌,就是四川诗人希望到家里拜访他。

西川称这样的生活乃“鸡飞狗跳”,但也非常享受:那个时候在北京,你会出现一种幻觉,觉得自己正在和别人一起创造历史。

虽然同在北京,但海子显然和他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看法,挥笔写出了一篇《在昌平的孤独》。

海子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他说:精神孤独大多靠酒才能稀释,孤独不可言语。一次,一位贵州的朋友远道而来看他,他不知是高兴还是难过,找来一瓶50度的白酒,喝完后直接躺在地上睡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