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战斗到最后一刻:海子与他的朋友们(2)

时间:2021-04-04 21:01       来源: CCTV5直播

但骆一禾也深知,游离于主流之外,以及不被理解,仿佛一直就是这位弟弟的宿命。

此时距离1989年春天,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

那一年,海子留下的诗作中有一首《夜色》——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 爱情 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 王位 太阳


他在现实中流浪,在想象中称王。

最终,即使骆一禾这样的朋友,也没能拦住海子在1989年,把25岁的自己永远埋葬在春天里。

如果不是有意无意追随世上其他早逝天才的步伐,1964年出生的海子,今天就56岁了。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他后来的诗歌中,那是一个“贫穷而荒凉”的地方。

他天赋极高,在那个人们需要背诵毛主席语录的年代,他耳濡目染,四岁时就能背诵50多条语录,常常被大人们要求当众表演。

他自小就表现出比女孩子还强烈的爱美之心,甚至会要求大人们采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插入瓶中,放在自己床头。这样他就能够“听着花开的声音入梦”了。

海子的父亲查振全是位不太识字的乡村裁缝,发现大儿子的资质后,特意托朋友让孩子提前入小学,中间还跳了一级。

恢复高考后,1979年,15岁的海子以370分考上北大(1979年北京高考文科录取线为310分)。他一开始报考的是中文系,没有被录取,最后辗转被招进法律系。

接到通知书时,海子在家里兴奋地大喊大叫,因为“自己将要看到真实的火车”了。

当火车载着他呼啸着驶入北京的那一刻,他觉得宛若梦中:“那时的夜晚,几乎像白天。”

< 大学时期海子的证件照 >

80年代初,“朦胧派”诗歌风靡全国,全民掀起写诗风潮,校园里更是遍地诗人。

那时同在北大念书的一位英文系学生刘军,第一次参加同学家里的诗歌朗诵会时,发现大白天全屋都拉上了窗帘,屋里一片漆黑。屋内每人手中都拿着蜡烛,席地而坐,轮流读诗,有的人一高兴还举着酒瓶助兴。

刘军开始写诗并小有名气后,一位哨兵找到了他,说自己写了一些诗歌想给他看看。刘军一看,发现他写的“比金斯堡还金斯堡”,大吃一惊,问对方:你写得这么疯狂野蛮,你们领导也不管你?哨兵嘿嘿一笑:我们领导也写。

这位刘军笔名“西川”。

< 西川 >

在海子进入北大的同一年,他后来的好友骆一禾也考入了北大,念的是中文系。

一禾比海子大3岁,出身高干家庭,但对此非常低调。他最爱的是文学,总喜欢用手势强化自己的思想,常言要“居天下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