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后袁隆平和邓哲在试验田附近的废井里,发现5棵残存的秧苗,杂交水稻实验得以继续。为了拉远实验材料的亲缘关系,袁隆平带领实验小组去云南沅江加速培育。
没想到去了云南,又碰到7.7级大地震。袁隆平从废墟中抢出种子抱到操场上。为了继续实验,他用树枝搭建了窝棚。尽管漏风漏雨,他还是坚持住了三个月。
可惜新一轮的实验还是没达到预期效果。他想杂交的亲缘关系还不够远,便跑到更远的海南。在海南碰到发洪水,他带人一起将秧苗连土挖出才躲过一劫。
他在海南发现了一株特殊的野生不育株,像一棵野草,叶子一碰就掉了。
他为它起名为“野败”。通过野败转育,雄性不育性得到百分百遗传,实验打开了关键性的突破口。
1972年,国家把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项目,用上千个品种的水稻与野败进行杂交实验。结果稻叶很发达,稻粒不理想。
领导想放弃了,袁隆平一再哀求:“稻叶发达证明杂交是有优势的,我们一定能把稻子的产量也提升上去。”
< 左一:袁隆平 >
钻研杂交水稻时,袁隆平连续七年没有回乡探亲。父母思念他,给他寄了好多信。妻子带着儿子留在湖南,常年和袁隆平分隔两地。
有人问邓哲:“你爱人将杂交水稻看得比家人还重要,你不怪他吗?”她说:“说没有怨气是假的,但他做的是大事,作为家属我应该支持。”
< 袁隆平和妻子 >
去世
1974年,父亲袁兴烈被查出胃癌,卧病在床两个月。
母亲给袁隆平发电报,但袁隆平正在海南为杂交水稻发愁,没时间赶回来。他让妻子先去帮忙照顾。袁兴烈的病情越来越重,邓哲想打电话告诉袁隆平,让他暂时放下工作,回父亲身边尽孝。袁兴烈拦住儿媳:“家事为小,国事为大。”
两个月后,袁兴烈在医院过世。杂交水稻工程处于攻坚阶段,邓哲没有将噩耗告知丈夫,代替他料理了老人的后事。
袁隆平育种结束,急忙赶回家,才知道父亲已经病逝了。那一年,杂交水稻第一批强优组合表现出很大的增产优势,普通水稻亩产200多公斤,杂交稻超过500公斤,有的达到650公斤。隔年技术推广,南方杂交水稻面积从370公顷飙升到13.87万公顷。
母亲安慰袁隆平:“你现在取得的成绩,能让父亲在天之灵得到安慰了。”
1982年除夕,袁隆平十年来第一次回家过春节。
父亲去世后,妻子把母亲接来一起生活。一家子很高兴,等着袁隆平回家。谁知初二那天,妻子突患急性病毒性脑炎昏迷不醒,被送进人民医院抢救。近半个月没睁眼,每天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好在邓哲醒来了。病毒性脑炎有严重的后遗症。轻者头晕头痛,重者可能脑瘫。袁隆平按照医生的吩咐,每隔一小时帮妻子翻一次身,为她做后颈和肩部的按摩,促进肌肉和脑部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