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2)

时间:2021-05-24 18:00       来源: CCTV5直播

(图片:dreamstime / 图虫创意)▼

一晃7个年头过去,当年的大学生小袁已经迈入而立之年,成为了在当地广受尊敬的农学老师。

然而这一年,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中国从1959年开始进入三年困难时期,饥饿像乌云一样笼罩在人们头上。

饥荒是全国性的,在湖南尤甚。1960年的湘西气温奇高,降雨却少得可怜,庄稼很多都枯死了。袁隆平走在路上看到的都是面如菜色的人们在田野中寻找树皮和野菜充饥。

突然,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群人,走上去一看发现人群中央竟是两具尸体,尸体有着纤细枯干的四肢、凹陷的脸颊、分明的肋骨,以及一个奇大无比的肚子。

看起来两个人是饿得要疯了,不知道吃了什么东西被胀死。

我们现在不知道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也许是被生命的脆弱深深地刺激到了神经,也许是对路人的冷漠感到绝望。

但是作为知识分子、农学教师,30岁的袁隆平既没有苛求人性,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立志在农学科研上搞出点成果,来救救这个苦难的民族和国家。

坚韧的人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袁隆平愈发投入在农学研究上,学生们总是能看见袁老师在田间地头打转,似在苦苦思索这什么。

在田间地头打转是延续至今的工作内容和习惯

(图片:deposit / 图虫创意)▼

有一天,他偶然在农校的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这种水稻与其他植株明显形状不同。普通的农民可能看一眼之后就认定这是一株病稻,将其扔掉。

但袁隆平嗅到了一丝不一样的感觉,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一个足以解决成千上万吃饭问题的构想。

这株特殊水稻的种子被保存下来并试种,在第二代中仍然保留了其特点。这就证明那一株水稻的特殊性状不是病理,而是可以保留下的变异种。他推断该水稻为天然杂交水稻。

随后袁隆平开始对水稻进行人工杂交干预。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作为后来者很难看出其中的伟大之处。

如今试验基地里成片的、等待科研的杂交水稻

(图片:shutterstock / Pyare8)▼

事实上,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

当时的世界是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双方进行着科技、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比拼,而农业科学作为关乎民生的学科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而那时,无论是欧美还是苏联的主流农学家都对水稻杂交持反对意见,以苏联科学家米丘林、李森科为首的学者认为除非嫁接,否则水稻天然没有任何杂交优势;西方有些科学家更是断言:“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苏联人理解的农学其实也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两大超级大国举全国之力,投入无数资金和高级人才都研究无果的项目,你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乡村农业教师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