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造神、下地造鞋,福建莆田还有多“魔性”(2)

时间:2021-04-07 09:00       来源: CCTV5直播

在这样一片并不算广阔的土地上接纳如此数量的新移民,莆田不得不开始了“逆天改命”的魔幻之旅——兴修水利、开垦农田。

毫不夸张地说,莆田是中国最古老、最伟大的“填海造城”工程之一。早在唐代,莆田人吴兴主持兴建延寿陂。陂(bēi)是一种水利工程,旱期可以拦蓄来水灌溉农田,洪期可以让水顺利地越过陂身注入大海。

▲ 莆田曾经有数个陂,图为现存的木兰陂。摄影/蔡昊

而在莆田这样的滨海之地,陂还有一个额外的作用,就是阻挡海潮入侵,防止土地盐碱化。同在唐代,福建观察使裴次元修建了镇海堤,以阻挡海潮入侵,南洋平原也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并扩大。

直到今天,莆田的许多村落地名中还隐藏着人进海退的脚印:清浦、新浦的“浦”,本义即为海滩;澄渚的“渚”,意为沙洲;七步的“步”,意为水边的渡头;前埭、埭头的“埭”,意为防海的堤坝。

▲ 兴化湾与蒋山村海边。摄影/蔡昊

在莆田,有一句极为形象的民谚来形容这段筚路蓝缕的艰辛历史:“沉七洲,浮莆田。”去向大海要土地,却只是莆田魔幻历史的开篇。

由于濒临大海,莆田成为中国最早引种某些外来作物的地方。宋代,来自中南半岛的占城稻在莆田落地生根;明代,来自菲律宾的番薯也乘风破浪抵达莆田。这些高产的作物使莆田逐渐成为鱼米之乡,成为农业社会中相对富庶的区域。

▲ 富庶肥沃的兴化平原。摄影/蔡昊

这种经济上的富庶,随之反映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据统计,在整个科举时期,莆田县(今莆田市区)的进士数量超过1700人,仙游县的进士数量超过700人,莆仙地区以2400余名进士、13名状元(含2名武状元)的傲人成绩冠绝全闽,在全国范围内也位居前列。

▲ 古谯楼。摄影/杨玉城,图/图虫·创意

直到今天,莆田城区内最核心位置的东西向道路仍被称为“文献路”,正是纪念这段“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辉煌历史。

莆田的特产是“造神”

如果仅仅是物质环境上的成功改造,莆田尚且难以称为魔幻之都。但水利、科举的杰出成就,其实不过是莆田人初试牛刀,真正的大招,还是用在了民间信仰上。与所有中国城市不同,莆田的特产最为特别:这里盛产各种神祇。

▲ 湄洲岛妈祖庙。摄影/蔡昊

莆田临近大海,面对不可预测的海洋,人们的信仰自然十分狂热。在生前就凭借诸多善行而备受尊重的湄洲岛人(一说为贤良港)林默成为海上保护神,湄洲人尊称她为“妈祖”。由于宋代海上贸易活跃,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妈祖“保驾护航”的功能也逐渐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