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兴:疫情之下,中国足球是时候主动全面(2)
疫情其實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讓體育賽事停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讓不少國傢和地區都進入瞭“停擺”狀態,日常的生活都已經受到瞭很大的影響。足球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受到的負面影響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降薪、減薪成為瞭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而接受減薪,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夠維系俱樂部的正常運轉,特別是讓俱樂部減少工作人員的失業情況。
中外職業足球經濟基礎有別
盡管國內眾多球迷都在關註著今年的中超聯賽何時能夠展開?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得清楚的,也不是中國足協這個層面就可以做出決定的,而是需要各方面的全面考量與權衡。至少,短時間之內,職業聯賽恐怕還不可能重啟。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職業俱樂部(包括中超、中甲甚至中乙在內)在經濟方面的損失究竟有多大?這似乎是一筆難以算清楚的賬。但是,今年以來“打水漂”的情況恐怕是清晰可見。
一個最簡單的實例。賽季之前,中超、中甲俱樂部紛紛前往海外集訓,而且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的冬訓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長的。因為年初國內的疫情,讓諸多球會隻能暫時繼續在海外滯留。而滯留海外的食宿、交通、場租等費用,相信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且恐怕也是各俱樂部有史以來支出最多的一次。但是,國內聯賽至今何時開賽仍是未知數。從正常的競技角度來說,這個超長的冬訓支出費用恐怕就“打水漂”瞭。當然,也許會有人說,“相比生命,多花這些錢算什麼。”這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要看到更為現實的情況,即盡管目前的中國足球聯賽號稱“職業聯賽”,但所有“職業俱樂部”其實都是建立在企業或公司基礎之上的,都是“輸血型”俱樂部。俱樂部的存在與否、生存得好與壞,根本就是取決於俱樂部背後的母公司或企業,以及其“輸血”程度。這一點完全不同於歐美的職業俱樂部,後者是建立在社區基礎之上。而且,中超聯賽整體上與歐美職業聯賽的經濟基礎完全不同,歐美的職業聯賽依靠的是贊助商、電視轉播,然後是比賽的門票收入、比賽日的其他球迷消費的收入;中超的俱樂部整體基本就是靠母公司與企業的輸血。中國的眾多職業俱樂部所依賴的母公司或企業最近幾年受整個經濟大潮的影響,遭遇到瞭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這一次的疫情更是加劇瞭那些母公司或企業的困難。疫情下,有多少中小企業已經遭遇不幸?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共渡難關?中國足球恐怕就更應該做出一些犧牲,不管球員還是教練員抑或是工作人員,主動減薪,以示共渡難關!或許等聯賽重啟後,可以考慮恢復至正常情況;或者是今年一年全面減薪,至明年恢復正常。無論是從現實角度、從中國職業聯賽和職業俱樂部的生存與長遠發展,抑或是當前疫情下的示范性作用,減薪都是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