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舔狗】的行为策略和逻辑原理(2)

时间:2021-05-28 15:00       来源: CCTV5直播

比如作为一名新媒体纺织女工,我舔甲方一句「您对稿子的修改意见让我醍醐灌顶」,是为了顺利恰上饭;舔上司一句「您布置的读书笔记任务让我受益匪浅」,是为了在职场上爬得更快。可以说,自商业社会诞生伊始,你与我,都生活在互相伸出舌头彼此舔舐的洪流中,逃无可逃。

但两性关系中的「舔」,与社会关系中的「舔」是不同的。在社会上伸出舌头多数是人自发的理性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下的聪敏决策;而两性关系中的「舔狗」,他们的行为逻辑则像个只剩三天可活的末日赌徒:

在追求被拒后,「舔狗」往往容易一蹶不振,仿佛在绝望中溺毙。接着,就像逆境会促发人的斗志一样,他们被这「挫折吸引」,采取更加具有「奉献性」的求偶行为,进一步人为拉大了彼此在这段关系中的地位高低。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极其不合理,因为追求一个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补足差距、逐渐靠近,这样才有可能增加成功率。因此,「舔狗」这么做的原因,只是源于「自我 PUA」,比起攻略心仪之人,他们显然更沉浸于自我感动。他们的心理活动多半如下:

我喜欢他/她,我努力追有什么问题,不是说喜欢一个人就要无条件拼命对对方好吗,对方没反应,是因为我对她还不够好,所以我加大力度,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从经济学上说,因为在此前的追求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沉没成本,因此「舔狗」只能够抱着赌徒心理继续赌下去。

他们一心期盼着能抓住机会翻盘,为了那一丝丝的可能性,甚至不惜把宝贵的自尊也搁在了赌桌上。

鲜少有「舔狗」能够及时止损;但他们如若幸运上岸,要做的第一二三件事,无外乎是买醉、删除聊天记录和通过回血来补偿些经济损失。

通过观察闲鱼卖家们的描述,我们还学到了一个新词:「闲鱼式爱情」。

指的是当你遇到一个喜欢的人的时候,除了看 ta 的朋友圈、等社交 APP 外,再查一下对方的闲鱼账号。看一下出售的商品里,有没有数量充沛的「礼物贩卖」,就能判断出 ta 到底是不是「海王/海女」,再决定是否要继续这段爱情。

从人口学上说, 1980 年到 2014 年,中国一共出生了 6.75 亿人,平均性别比是 114.7,男性比女性多出的三千万人,性别配对上,男性呈现更多的求偶压力。舔狗多是男性,对女性示好,求而不得的状况就有了「人口学基础」。

「舔狗」这个词的寓意昭然若揭,就像Justin Bieber褪到股沟的裤子。因此,当一个人主动承认自己是「舔狗」、或被称呼为「舔狗」时,我总结主要有三大原因:

1.「舔狗」这个词能盛行,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语言污染,词语贫瘠的普遍化。当代人已经习惯了贴标签,不分语境地给人扣帽子,把习惯用词的词义扩大到哪儿都能套,渣男、绿茶、打拳、洗地,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