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余生,为了他也要好好吃饭(2)

时间:2021-05-23 21:00       来源: CCTV5直播

有人看见他在南岸,捧着一包炒花生米边走边吃,也有人看过他在北碚小摊前扒拉一碗担担面。不过,他更多还是出现在图书馆和田间地头,精神食粮,和其中变化出的物质食粮,是他真正的天地。

天地在1960年突然震荡。经历过那一年的中国人,永远忘不了对饥饿的恐惧。

千里赤地的饥火,延烧到袁隆平任教的湖南。那时最饿的是大小伙子,30岁的袁老师实在受不了了。

为了省粮食,大家想办法做“双蒸饭”,米饭蒸好加小苏打再蒸一遍,米粒能膨胀一半,可吃下去饿得更快!

后来,在一次下乡生产锻炼时,生产队干部跟袁老师提出了改良稻种的想法。他决心培育杂交水稻。

一次次看到希望,又一次次实验失败,他排解挫败感的方式,也格外有特点。

实验失败后遇到同事,对方安慰的话还没说出口,他先大手一挥:我请你吃顿好的!

什么好吃的呢?一盆红薯、一盆萝卜,当年中国人看见这俩东西,胃里都冒酸水。

面对这一红一白,袁老师跟同事聊起了自己最爱吃的麻婆豆腐和鱼香肉丝,两个人越聊越饿、越聊越馋,竟把这两盆吃了个精光。

不知他用了什么活色生香的语言形容这两道菜,大概他当时一定沉浸于脑海中的香辣,让人相信连木盆都会好吃。

沉浸和专注的人,总是充满魅力,哪怕他讲课用衣袖擦黑板,忙到躺在稻田里,抱着书本睡觉。

于是,他的爱情来了:在大家的撮合下,附近农技站的女干部邓则,与这位除了不修边幅,哪里都光芒闪烁的袁老师谈起了恋爱。

也许在那个年代,属于他们最大的浪漫,就是在职工篮球赛上,袁老师一把拉住邓则:别打啦,我们先去领证,这个比较重要!

后来,袁隆平学会了炒些妻子爱吃的菜,很简单,就是西红柿炒鸡蛋、炒豆芽什么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道菜,袁爷爷为邓奶奶炒了一辈子。

因为他们家的厨师说,老爷子西红柿炒鸡蛋一直做得超好吃,炒一盘豆芽端上桌,大家都要抢光。

虽然袁老在吃上从不讲究,但他也有一样不吃:香蕉。

还是60年代,在实验屡次失败下,袁隆平背上了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带两名学生前往广东、云南、海南等地育种。

没想到在海南遭遇地震,师生三人舍命护住稻种,食粮却全毁了。没办法,只能吃香蕉充饥,足足吃了四个月,都吃伤了。

不过,爱吃的人绝不会就此躺平,当时袁隆平发明了一道奇菜:酱油炒木棉花。世上靠吃木棉花成功的科研成果,大概也只有杂交水稻了吧。

1975年,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制成功,1981年,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授予发明人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