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硬气一面,被《我的姐姐》剧透了(2)

时间:2021-04-16 18:00       来源: CCTV5直播

到了1990年,青白江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成都市首个财政突破亿元大关的区(市)县。

△工业,造就了青白江 

电影中张子枫生活的川化五村,便是当年的职工宿舍,她被带去游泳的,便是青白江川化体育场。在青白江区,你随处可见老一辈工人的生活痕迹:

第一座大型市政公园怡湖园、第一座图书馆川化职工图书馆、川化俱乐部、怡湖市场、文体公园、家珍公园......

彩电、电话、VCD由青白江人尝鲜,百货商店、花鸟市场人潮涌动,此起彼伏的摩托车声轰鸣过青白江的每条街道。

△《我的姐姐》,在川化体育场取景 / 花絮截图

虽然高炉不再,但青白江无疑继承了成都最硬核的一面。大量的工业遗址,被装进了工业文明遗址公园,逐个组装成了成都如今赛博朋克的面目。

青白江,至少帮善忘的人们记住了成都的过往:烟囱、管道、没日没夜的生产线。成都也并非一夜之间拔起,是工业给了它最大的底气。无论变化几何,都不该忘了成都还有个青白江。

成都,赛博朋克的真汉子

任何事物,一旦被冠上“网红”二字,都容易被模糊了本来的面目,成都也不例外。

人们在大街小巷听戏喝茶、吃着烤串火锅,好像本该如此,正如《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言“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会在现实中被抹掉”。

但唯有摸清一座城市过去的沟壑,才能安坐之上享受“巴适”。

△硬核成都 / 图虫

两千多年前,秦国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岷江被一分为二,成都平原三百多万亩土地变成良田。自此,这里便有了“天府之国”。

从“天府之国”变成“西南重城”,成都也绕不开这两个字:工业。从1949年工业增加值仅为0.3亿元、彻头彻尾的农业城,到1978年,成都工业增加值噌噌涨到了16.4亿元,离不开成都“三线建设”这段岁月史。

如果说在“一五计划”里,成都只小试牛刀,那么在60年代的“三线建设”则是“大后方城市的黄金时代”,成都成为西南三线建设的指挥中心,工厂数量猛增,到了1965年,成都拥有的工业企业竟达2270家。

△当年,大大小小的工厂落户成都,图为401厂 / 图虫

翻开1954年版成都市总体规划,你便见其野心:在城市东北郊、东南郊、西南郊、西北郊设置工业区;在八里庄铁路货站一带设置仓库区;在南郊、西郊安排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二环路以内主要安排居住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有成都东门、北门“风景独好”,西门、南门“静待黎明”的说法。

当你走在成都街头,只有把工业遗迹串联起来,沿着走一圈,方能触摸到成都赛博朋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