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航运,逐渐丧失(2)

时间:2021-04-15 18:01       来源: CCTV5直播

战国时期,位于黄河下游的赵、魏、齐等国以河为界,于是便出于自身利益纷纷修筑堤防,一方面为了减少黄河泛流所产生的灾害影响,另一方面“以邻为壑,以水为兵”,意图用洪水反向损害敌国,一来二去间,双方的堤坝便越修越高,越修越近,最终将黄河水道限制在了五十里左右的范围内。

从今天的沧州黄骅入海

图源.pexels

与沟渠同时启动的还有黄淮水系之间的勾连工作——鸿沟。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开封)的魏国人着手开挖鸿沟,先是“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即大约是从北面的黄河与荥泽引水入中牟县西的圃田(古代大湖),然后从圃田开大沟东至大梁,随后又从大梁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行,然后折而向南,与淮河相连。

图源.pexels

至此,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实现第一次人工联通,从而形成了一张联济、濮、颖、汝、泗、睢水的河淮水网体系,同时在淮河以南还可以与春秋时期吴国的邗沟(沟通江淮水系)同长江流域连接起来,达成了全国水系的全面联通,《史记·河渠志》载:“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黄河航运的外联促进了临淄、定陶与濮阳等一大片战国城市的兴盛,以黄河为中心的庞大的水运体系使得战国末年商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从而塑造了黄河航运的第一次高光时刻。

汉唐的辉煌与隐患

当秦汉帝国完成了大一统的历史任务后,黄河作为帝国统治核心区域的水上命脉,却依旧长期发生水患灾害,仅见于史书记载的有十五年十六次。

尤其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濮阳瓠子堤(在今濮阳县西南)后,竟有二十多年任其泛流,“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豫东、鲁西南、皖北和苏北一带从此开始成为了后世有名的“黄泛区”。

在濮阳、顿丘与酸枣以东黄河泛流成灾的同时,黄河通航漕运却获得了现象提升。西汉王朝定都关中后,初期从崤山以东通过黄河向关中的漕运量并不很大,文帝之前“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然而随着西汉诸帝“徙山东豪杰名家且实关中”的政策不断推行,关中人口暴增。到武帝时,“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负责运粮的漕船多达五百艘。汉武帝时还专门令郑当时开凿了漕渠,自长安引渭水,经渭河南岸的秦岭北麓向东,到潼关附近汇入黄河。因为漕渠顺直,避开了渭河的迂曲险阻,大大缩短了航程,更节省关中段的运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