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深处,一堂微信群里的鄂伦春语课(6)

时间:2021-04-15 06:01       来源: CCTV5直播

郭宝林三十多岁在林间守夜等犴时遇到过熊“大爷”,他打空了枪匣,都没打中要害,黑熊眼见着就要扑过来。听见它踩过的地方嘎巴嘎巴地响,郭宝林知道自己的子弹袋在它身子底下呢。不敢大喘气,他探着身子往回摸,在黑熊长长的绒毛间摸到了子弹袋。一把抽出来,装上子弹,熊刚一回头,上了膛的枪就顶在它脑瓜子上,“梆”,熊直愣愣倒下,足有两三百斤。在褥子上和着熊血睡了一夜,等到天亮,郭宝林拿猎刀扒了熊皮、割了熊胆,回撮罗子去了。

讲起这一段,郭宝林衰老的眼里闪过“莫日根”的神采,这是鄂伦春人对英雄猎手的尊称。

郭宝林与家中的猎狗。两人现在养了三条猎狗、两匹猎马,可惜它们并无用武之地。

直至今天,老两口仍然对山上的生活保有热情。定居后的这些年,他们会反复地回到山林,把打猎作为一种爱好和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2009年收枪。夏天把撮罗子搭在河岸上,冬天住在木刻楞里,打下来的犴、狍子、飞龙、兔子清理干净,用铁锅煮了,吃不完的就晒成肉干,回头带下山来给亲戚们都分一分。

搁山上多舒服啊,安安静静,只有狍子和猫头鹰的叫声、呼玛河水流声;松树香,稠李子花更香,“到山里就好像回到家了。”

收枪后,两人不再打猎,但仍然每年带上桦皮船、橡皮船、帐篷、锅碗瓢盆,和孩子们坐几小时车到额木耳河上游,再一路漂流下来。郭宝林划桦皮船在前面开路,他知道怎么看水急水缓,能躲开漩涡,找到最适合的路线。到了景色好的地方,一家人上岸扎营,架锅做饭,这样走走停停,一漂就是半个月。现在林子里已经见不到犴,也听不见狍子叫声了,但呼玛河水还是一直轻快地流。

并不是所有定居后的鄂伦春人都还有上山的热情。戈晓华的表姐孟淑芳今年81岁了,在13岁时全家定居后几乎再没上过山。只有一次,她跟五六个同伴带着狍皮被子上山采木耳,呆了三天。冷,整夜地睡不着,从此之后她再也不上去了,遭罪。

孟淑芳(右,81岁)与她的妹妹(左,58岁)生活在白银纳。她们的母亲共生了11个孩子,因早年山林中条件恶劣,只存活了4人。

2013年,在政府规划下,十八站鄂伦春族人整体向“新村”搬迁,那里有集体供暖、上下水系统。老村渐渐空了,郭宝林和戈晓华也考虑过要不要搬到条件好点的地方,可家里还有三只猎狗、两匹猎马,搬走了它们养在哪儿呢?做桦皮船所用的足够粗的桦树皮越来越难找了,早年间还留下五六片,为保鲜保湿埋在院子地下,搬走了埋在哪儿呢?戈晓华做衣服要熟皮子,那兽皮得铺在院子里晒干,再泡草灰水反复地鞣,搬了家还有地方折腾皮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