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何时,这桥或许就被压趴。
与之相似的还有西湖。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这是小学课文《西湖》中的描写。
西湖夜色 / 视觉中国
如此景致,仿佛叫人心都融化在湖水里。
但站上断桥的那一刻……
西湖断桥 / 视觉中国
心中大概只有一句“快逃”。
种种风景,因庞大的游客数量失去了味道。
但即使避开了人群,也不一定就能一饱眼福。
有些景色,需要在特定的季节,才能一睹风采。
比如课文《桂林山水》中,作者面对桂林山水感叹到 :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山水 / 视觉中国
这又静又清又绿的水,大概只能在枯水季,得以一见。
一旦遭遇雨季,无论怎样的水,都会变成酱婶儿的:
桂林雨季 / 视觉中国
不同于南方各地,有的景色,枯水季节还偏偏看不到。
比如庐山瀑布。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应该是许多人童年的必背诗歌。
但要是在冬春季节去看瀑布,大概只能看到几条鸡肋的水流。
庐山瀑布 / 视觉中国
银河呢?飞流呢?都没有。
老舍曾经在《趵突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但现在,除了夏季少数几个月,能够看到泉眼翻滚,大多数时候,趵突泉就是一方静静的小池塘。
趵突泉 / 视觉中国
再比如对济南情有独钟的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如此描述: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实际上,由于工业化的进程,加上雾霾等因素,下过雪后的济南,也极有可能是这样的:
济南冬天 / 视觉中国
灰蒙蒙中,透着几块斑秃般的白。
我们不得不悲伤地面对一个现实:语文书里的很多美景,都只能出现在特定的时刻。
面对那些肉眼可见的真实缺憾,我们只能用想象的方式填满。
景点的美,实属玄学
一些打卡地,似乎不是用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反而是用来考验人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