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闽南人从小开始接触的就是闽语,而不是普通话,再加上没有很好地学习过普通话或者日常习惯用闽语交流等种种原因,所以在讲普通话时,把闽语的发音习惯代入了。然后一代人影响一代人……
福建新生代在家都有基本任务,要给60后70后长辈的微信聊天拼音输入法做参谋:
“是筛xuan还是筛xian?”
“到底是分手还是昏叟啊?”
“工厂还是工抢啊?”
真的很困惑好嘛?
如果你挑衅福建人说出“七饭”、“机不机道!”福建人也可能恼羞沉怒,但还是会保持轰度地教育你:“七你妹,四兹换,兹换,兹换吱道吗!!!!”
父母长辈早期大量的方言输入,下一代也习惯了闽方言舌头处于口腔前部的自然状态,原本的卷舌音,成了z、c、s……
胡建人为什么说不准普通话
有意思的是,有的闽南普通话词汇,还没闽南方言接近普通话……
相关研究推测或许是音近而误, 如 “目鱼 ”,闽南方言中 “墨 ” 与 “目 ” 同音, 读为 “目”或许是闽南人觉得普通话词必然和方言词差别很大 , 太像了肯定肯定不正确 ……
福建人普通话说不好的另一个解释是,以前的闽南人没有听清某些字音的时候,直接用其他音替代了。
▲“包容胡建人民的普通发”话题有20万阅读
就像美国人听不出“歪果仁”和“外国人”有什么区别,这是因为汉语英语的音位设置不同。南”和“蓝”、“福”和“胡”在普通话里大不相同,可在很多方言里,它们本来就可以替换着用。
当一个福建人/广东人/湖南人说“心发路晃”,身边的福建人也能够顿悟他要表达的意思,在方言的温床和同乡的默契中,将地方普通话发扬光大……但那么多省份都分不清,为什么福建人尤其分不清,成了“普通话不行”的代表省份?
今天的福建人,祖先大多是六朝后宋元前到来的大批北方移民。初唐,大批北方移民入闽,带来了中原地带的文读系统。所以到宋代的时候,闽方言已经基本定型化了。
闽东、闽南、莆仙、闽中、闽北五个小区方言不同,加上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等更是“十里不同音”。所以福建人对遥远内陆大都市的新声母,新韵母,并没那么关注……
但福建口音也受到了闽南语的影响,语言环境的长期保守与稳定,闽方言保留了现在已经失传的上古汉语特征:比如阿房宫的páng、关龙逢的páng、太原南阜的bù。一定程度上,福建的口音也带有古汉语的特征。语言学家也在努力挖掘福建方言的历史层次与变异,还将福建话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针对福建地区的推普运动,起源于雍正被方言支配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