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徽菜,中国传统菜系之一,它并不是安徽菜的简称,说的其实是徽州菜。
与其它几个传统菜系相比,徽菜的存在感没有那么强,直到一条有味道的鱼出现。
臭鳜鱼,很多人听到名字就想把它拉黑,殊不知这样真的会错过不可多得的美味。
与臭鱼烂虾的味道不同,轻微发酵过的鳜鱼,有一种似臭非臭的气味,在徽菜馆子里,要是没有这种味道,那就显得不太正宗了。
01. 鳜鱼是怎么来的?
鳜鱼,俗称桂鱼,是长江流域著名的河鲜。鳜鱼生性凶猛,爱吃鱼虾,尤其是它依靠伪装和速度冲出去捕食,练就了一身结实的腱子肉,相较于常见的淡水鱼,鳜鱼的肉质特别紧实。
鳜鱼与河豚、刀鱼、鲥鱼一起,都是江南鱼鲜的代表。尤其清明前后,桃花盛开时,是江南的春汛,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这个时期的鳜鱼被称作是“桃花鳜”。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泼刺绿波间”,中国人自古就食得鳜鱼美味,也创造出松鼠鳜鱼、白汁鳜鱼、五柳鳜鱼等等美味。
既然是鲜美的小清新,为何到了徽州,却以重口味的“臭”来传世呢?
网络上甚至很多卖臭鳜鱼的店里都有这么一个传说,说两百多年前,徽州有个苗知府酷爱吃鱼,但徽州地处山区,大鱼都要从外面沿江地区贩入。苗知府派手下去买鱼,路上鱼死了,手下灵机一动,加盐腌制死鱼,运至徽州,已有微微臭味,但苗知府吃了仍然很开心,于是徽州臭鳜鱼就这么诞生了。
按照我们的经验,类似的这种传说,别说是一个区区知府了,就是搭上康熙、乾隆、慈禧,基本都是不可信的。
更何况有好事者查阅过资料,距今两百多年的雍正、乾隆年间,徽州也并没有姓苗的知府。
事实上,臭鳜鱼这东西不是什么灵机一动的偶然发明,而是人民群众成百上千年生活智慧的总结。
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臭鱼”的腌制方法,与臭鳜鱼的做法并无太大差异。而在清代康熙年间,也有关于腌制鳜鱼的记载。
更何况,在徽州菜里,可不是只有臭鳜鱼这么一个臭臭的菜,腊八豆腐、毛豆腐……都为徽菜打上了“臭”的标签。
一个还有可能是偶然,当它成为一种口味,背后自然有必然的因素。
苗知府的传说虽然不靠谱,但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徽州的地理环境多山,少有江河大鱼,只能从长江边的安庆、池州、铜陵等地贩运。当时也没有冷链运输,全靠脚力,稍有耽搁或者天气一变,鱼就有可能腐败变质,所以要想方设法的延长鱼的保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