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深处,一堂微信群里的鄂伦春语课

时间:2021-04-15 21:01       来源: CCTV5直播
大兴安岭深处,一堂微信群里的鄂伦春语课注: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GQ报道”鄂伦春语正在从唇齿间退守到录音机,这种依托于全国仅

大兴安岭深处,一堂微信群里的鄂伦春语课

注: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GQ报道”

鄂伦春语正在从唇齿间退守到录音机,这种依托于全国仅有八千多人口的鄂伦春族、描述游猎生活、没有文字的语言,在当今难以找到适合的生存方式。

老猎人口中的鄂伦春语是鲜灵的,莽莽雪原上动物的姿势形态、猎人飞鹰走马的生活方式,没有比鄂伦春语描述得更精准的了。但下山定居68年,脱离了游猎生活大半个世纪后,民族的年轻人们失去了使用它的生活环境,鄂伦春语逐渐成为了老人之间的密语。

戈晓华在67岁时,决定为母语做出新的努力,她在自己组建“民俗文化交流群”里开了一门鄂伦春语课。她与丈夫郭宝林是为数不多在定居多年后仍愿意回到山上生活的人。现在,通过那些口口相传几百年的词语,她试图唤起更多人关于这门语言、以及那种消逝了的生活方式的记忆。

每节课24个单词的语言课

“‘冬天打犴打得多’怎么说?——昆扭儿楞。鄂族故事里‘个儿大的妖怪’是什么?——蒙捏。老人看见孩子个头儿长得快就会说,长得跟‘蒙捏’似的了。”

周一到周五晚上八点,戈晓华在微信群里开讲,每天不多不少,二十四个单词,因她备课的本子正好是二十四行一页。本子摊开,戈晓华戴上老花镜在自家饭桌前坐定,把手机架在专门为教课买的支架上,最近头疼,她在太阳穴贴了两块膏药,还围了一块头巾。

一手指着笔记本,一手放在微信语音的发送键上,戈晓华用鄂语讲她的开场白:“鄂伦春的亲戚们,咱们又开始上课了,大家有时间都出来听吧,听听我讲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再改正。”老伴儿郭宝林耳音不太好,戈晓华习惯了大嗓门讲话,对着手机也生怕人听不清似的,一个词重复两三遍。有时清清嗓子,或对着本子上某个词沉默半刻,这些也都随着语音发了出去。

戈晓华教鄂伦春语,背后是她在自家布置的鄂伦春文化"家庭博物馆"。

鄂伦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全靠口口相传。戈晓华在笔记本上用汉语的谐音标着发音,但鄂语发音根据高、低、长、短的不同,意义会随之变化,戈晓华有时词到嘴边,也拿不准,很多话是生活中不常用到的了。她提着眉毛想了片刻,向坐在一旁的郭宝林提问。鄂语是他们老两口的日常用语,但如果对三个女儿、孙辈们,就得改用汉语交流了。家族里,鄂语水平是随年纪锐减的,女儿们听得多说得少不太熟练,到了第三代,就只会念民族学校课本上标注了国际音标的课文,日常对话一句都不会讲了。